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物流发展综述br

来源:m6米乐网页版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4-07-06 16:24:01

  2003年,是中国现代物流经受严峻考验,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有关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写进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国政协组织了专题调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或出台推进物流发展的有关政策;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的推动下,中国物流战胜了非典疫情的严重挑战,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地增长,物流成本会降低;许多城市开始实施物流规划,区域物流合作得到加强;企业物流加快整合改造步伐,专业物流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迅速成长;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和口岸物流跨越发展,物流服务模式不停地改进革新;中国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物流业对外开放出现了新的局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物流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统计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都有新的进展,一些困扰现代物流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正在慢慢地解决。

  国民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社会物流需求的显著增长,推动了物流产业持续稳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03年,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首次对中国物流业有关数据进行了测算,虽然使用的指标体系和得出的数据在业内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略有下降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较同期物流货物总额27%的增长速度慢13.4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为14028亿元,同比增长15.1%;保管成本为7376亿元,同比增长15.1%;管理成本为3570亿元,同比增长7.3%。从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关系来看,1991年社会物流总成本相当于GDP的24%,2003年这一比例缩小到21.4%。

  社会物流货物总额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货物总额达295437亿元,同比增长27%(按现价计算)。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249570亿元,同比增长26.8%;农产品物流总额为11261亿元,同比增长2.5%;进口货物物流总值为34193亿元,同比增长40%;再生资源物流总值为278亿元,同比增长18.3%;邮政物流总额为136亿元,同比增长3.2%。

  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03年,国内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594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为13.1%,占同期全社会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为21.1%。

  货物周转量增速较快2003年,不包括管道运输业务在内的全国货物周转量为5715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1%。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为1709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2%;公路货物周转量为701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4%;水运货物周转量为3227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7.3%;航空货物周转量为5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3%。

  物流用主要设备产量剧增其中:给料机械生产11035台,同比增长61%;铲土运输机械生产92817台,同比增长57.3%;叉车生产47047台,同比增长46.2%;起重设备生产102万吨,同比增长32.8%;升降移动机械生产182682台,同比增长30.1%。

  2003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下,进入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阶段。

  物流需求稳步增长1.物流需求从各类企业释放。一是外资企业成为物流需求量开始上涨最快的客户。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中国来投资,共设立了3000多个项目,涉及所有制造领域以及多数服务领域。90%左右的外资企业选择物流外包,占全部物流外包企业的70%左右。通用汽车、戴尔、摩托罗拉、麦当劳、雅芳等跨国公司,构成了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主体。二是新兴企业正在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通讯、电子类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如联想、国美电器、搜狐等一批新兴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纷纷借助第三方物流的专长,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寻求优势。三是传统企业慢慢的变多地加入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企业的行列。部分国有大规模的公司开始打破“大而全”的传统观念,着手对传统物流管理模式做改造,逐步剥离物流资产,实现物流外包。特别是汽车、家电、医药、饮料等行业的大规模的公司,如长虹电子、石家庄制药、青岛啤酒等都开始使用第三方物流。

  2.物流需求的范围扩大。随着中国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拥有全国乃至国际大品牌的企业不断涌现,企业经营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尤其是在致力于消费产品的制造企业中,慢慢的变多的企业采用直接面向零售终端进行销售的深度分销模式,对物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企业都把分散在经营点的库存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物流功能从经营点剥离出来,建立一个集中控制的物流平台,来解决整个分销体系中的物流问题。从干线运输到区域配送中心的管理再到区域配送,每一个环节的物流运作都寻找服务可靠、价格合适的外包物流服务商,从而使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客户的真实需求在服务地域与范围上不断扩大。

  3.物流需求的层次向供应链模式转换。尽管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服务仍然占第三方物流服务的80%左右,但在汽车、电子、快速消费品等典型行业,慢慢的变多的企业将物流外包的需求提高到增值服务乃至一体化服务的层次。如,华晨汽车将物料采购订单执行监控、到货接收、包装拆分和再包装、库位管理、根据生产计划的物料准备和搭配、生产线的JIT物料配送等进厂物流及维修零配件物流整体外包给中国物流,并着手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同时,将成品车零公里运输和中转库的管理与控制,包括售前预检增值服务(PDI)、维修零配件的库存管理、包装、配送,成品车的储存等,外包给中远物流,形成很典型的成品车一体化物流服务。又如,联想集团为打造一个高效供应链,由伯灵顿物流负责联想集团国外市场的物流业务,嘉里物流负责国内的物料物流业务,中外运和金鹰国际货运负责在北京和上海的成品物流业务,志勤美集物流负责联想集团广东惠阳生产基地的成品物流业务,形成了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团队。

  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迅速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扩张的步伐逐步加快,形成了四类公司竞争的格局:一是传统国有企业转型的物流公司,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铁快运、中远物流、中海物流、诚通物流、中国储运、招商局物流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公司,如宝供、南方、大通、大田、宅急送等,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公司,如DHL、TNT、EXEL、OOCL等,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并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公司,如海尔物流等,利用其与生产企业的密切联系发展供应链服务。

  2003年,传统企业加快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外资企业在中国完全开放物流市场前夕加紧“抢滩登陆”,各类专业物流公司出现了重组扩张的一系列事例:

  1.中远物流:2003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宣布以11.8亿元人民币向母公司收购中远物流49%的股权,中远物流公司将更名为中远物流有限公司。中远物流将把收取的7.34亿元现金大多数都用在兴建区域分拨中心、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和完善销售网络,目标是使第三方物流业务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3~5年内取得中国物流市场5%的份额,实现中远从“全球承运人”到“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的目标。

  2.中邮物流:为了将中国邮政的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并按照“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0多家省级子公司和众多地市分公司,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邮政物流专业体系;围绕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结合自己核心能力,提供一体化、定制化的精益物流服务,已成为领先的物流公司之一。

  3.中储:2003年,中储实行公司总部转型,强化运营部的举措,全程物流业务取得新进展。与河南新飞电器签订的物流总代理项目使中储开始借助外力,大规模整合系统外物流资源,并向特许经营方向发展。现货市场给用户带来众多增值服务,在拉动仓储、经销、质押监管、加工、配送、信息等服务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基础物流服务,如配送增长29%,仓储增长20%。中储总公司所属20家单位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授信额度突破2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4.宝供:2003年初,全球领先的仓储管理及供应链执行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EXE的EXCEED仓库管理系统开始在宝供的苏州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取代了宝供自主开发的仓储管理系统,并实现与原有工作流程的无缝集成,可以使端到端的库存管理更完善,提高库存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和库区面积的使用效率。2003年10月,宝供启动总投资约5亿元的顺德国际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储存货物40万标准托盘或70万立方米的商品,每天能处理6000张订单、2万个标准托盘,年周转货物达到700万托盘。

  5.大通:自2002年与上海实业重组以来,大通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已设立了近百家分公司和办事处,服务范围覆盖国内1100多个城市,正成为上海实业发展物流产业的主要平台。2003年9月,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天竺空港工业区,占地67亩,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大通物流中心开始兴建。

  6.大田:2003年,大田位于北京空港的仓储分拨中心已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继与美国联邦快递合资后,大田又与欧洲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商——法国捷富凯签署合资意向书,准备组建汽车物流公司。在即将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双方各占一半股份,以汽车及零部件的综合物流服务为主营业务。

  供需合作伙伴关系日趋紧密经过几年来现代物流理念的传播,特别是随着第三方物流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慢慢的变多的客户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义物流外包需求,比较完整地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价值。第三方物流的客户关系,也从此消彼长的价格博弈关系,向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出现了委托管理、资产接收以及资本运作等多种形式。

  与前两年客户拥有多个物流服务商并频繁更换物流服务商不同,2003年在一些已经外包物流的企业中,出现了削减物流供应商数量和延长物流合同期限的趋势,慢慢的变多的客户与物流服务商寻求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如中储公司与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全国性物流服务协议。中储将利用在全国的物流网络优势为中牧股份提供全国(含异地生产厂)的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中储将为其在北京、沈阳、天津、郑州四地建立分拨中心,配送区域覆盖全国20个省区的32个城市。2003年6月,海信与中远物流签订了10年服务合同,中远每年为海信配送300万台家电,约占海信总产量的六成。

  现代物流对传统行业转型、改造、发展的促进,在2003年有明显体现。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传统行业转轨变型、调整结构、优化流程、减少相关成本,发挥了重大作用。

  汽车行业2003年,中国汽车生产和销售双双突破400万辆,增幅分别高达35.2%和34.2%,年内汽车销量净增超过100万辆。快速地发展的汽车产业需要现代物流相匹配,汽车物流成为2003年行业物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汽车制造企业在狠抓自身流程改造、分离物流功能的同时,采用与物流服务商合资组建物流公司的方式,成为2003年的新特点。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制造企业既保留了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专业技能,使专业物流服务商在目标行业的物流服务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2003年7月,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以60%的股份,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和德国ALG公司以各占20%的股份,合资组建斯普利汽车物流公司。2003年,由上汽集团与荷兰TNT合资的安吉天地汽车物流公司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的进厂物流、整车物流和维修零配件物流服务上接连获得大合同,显示出汽车制造企业与物流公司合作的明显优势。

  零售行业2003年,中国零售行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令人瞩目。2003年,排名前30家的连锁经营企业中,有18家以超市为主,30家企业的超市经营额占全部出售的收益的56.8%,表明超市已成为零售业广泛采用的新型业态。特别是在非典肆虐期间,市场一度出现恐慌性抢购部分日用消费品的关键时刻,现代连锁经营方式及高效的物流系统发挥了稳定市场的重大作用,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经营模式在电器、医药、农资、图书等专业领域迅速推广,促进了传统企业升级改造。如,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对全省各地新华书店以工业化改造传统物流方式,积极推行连锁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出版物采供信息库基础目录和在架库存品种容量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2003年创造了37.5亿元的销售额和1.31亿元的利润额,分别比经营模式改造前的1993年增长了5.2倍和7倍;集团公司的经营实力也连年翻番,现已拥有净资产13亿元,为10年前的11.7倍。

  联合与合作是2003年零售行业发展的“热点”。4月,国内最大的商业集团——上海百联集团组建。组建后总资产超过280亿元,年销售规模700多亿元,旗下拥有上海一百、华联商厦、联华超市、华联超市等7家上市公司在内的一大批有名的公司,几乎涵盖了零售业的所有业态。8月,湖南步步高、山东家家悦、宁波三江购物、沈阳佳美隆跳蚤市场等4家超市联合发出采购联盟倡议书,得到60多家中小超市积极做出响应。10月,由6家中小超市组成的国内第一家跨区域超市采购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航空货运行业以吨公里计算,航空在整个运输量中的比例还不满1%,但附加值高,上涨的速度快。中国航空物流主要服务于鲜活产品、精密仪器、电子科技类产品、商务文件和通讯产品5个行业。90年代以来,外国航空公司纷纷看好中国货物运输市场。特别是近两年来,美国联邦快递、大韩航、法航、意航、日航、新航等航空公司都开通了到中国的全货运航班,并持续不断的增加航班密度。截至2003年,已有近60家外国航空公司在国内开展国际货邮运输业务,约有近三分之二的货运量被外国航空公司消化,多家内地航空公司只是争夺剩余35%的市场。

  面对激烈竞争的环境,继2002年岁末民航重组六大集团成立之后,2003年国内独立运作的货运航空公司加快改革重组,加大货运业务的投入。1月,扬子江快运航空有限公司在上海获得民航华东管理局颁发的《航空承运人运行合格证》,逐步开展门到门的快递服务及物流咨询业务等。12月9日,南航与中国邮政合资的中邮航获得航空货物运输资格。12月12日,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总投资35亿元,是迄今中国最大的货物运输公司。

  2003年5月,中国正式对新加坡航空旗下的新航货运公司开放第五航权,即新加坡货运航经停中国的厦门、南京,可装卸国际货物再转往美国洛杉矶、芝加哥、安克雷奇的货运航线。开放第五航权,可以令货物运费稳定、服务量增加;货物运输客户的消费的人在开放政策中获益;货机升降停泊量增加,机场的收入将增加;国内航空货物运输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铁路货运行业中国铁路专业运输体制改革在2003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随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一天比一天突出。据铁道部提供的数据,中国铁路货运的满足率只有60%左右。根据中国加入WTO承诺,到2006年外资就可以控股铁路货运业务,到2008年外资就可以独资开办铁路货运业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中铁行包快递有限责任公司,在年底前正式挂牌成立。铁道部向三大货物运输公司提出了:“尽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融入现代物流产业”的要求。三大铁路货物运输公司,将顺应市场细分化、专业化的趋势,在提供传统的铁路“站到站”运输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客户提供“门到门”运输,以及仓储、配送、信息等物流服务。中国铁路专业运输体制的改革和向现代物流转型,将对中国物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03年9月,铁道部和国家邮政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打破部门分割,联手进军物流领域。铁路将列车运输能力向邮政开放,邮政将仓储、分拣、配送能力向铁路开放。双方约定共同出资发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以整合铁路的运输优势和邮政的网络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物流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这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推动中国物流发展从2001年起推出的一项评选推广制度。2003年,经自愿申报,有关行业协会推荐,专家委员会审核评定,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被命名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虹鑫物流有限公司、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北京空港物流园区开发中心、河南省豫鑫交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至此,中国物流行业共有海尔、宝供和招商局3家“示范基地”和9家“实验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在生产、流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都是行业物流发展的“排头兵”或“领先企业”,从这一些企业所从事的专业来分析,也能够准确的看出现代物流在某些行业的发展态势。

  中国集装箱运量位列世界第一2003年,全国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4735.3万标准箱,比上年同期增长30.9%,占世界的比重已高达19.4%,排名列世界第一位。上海、深圳两港双双突破1000万标准箱大关,分别变成全球第三、第四大港。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3亿吨,同比增长17.9%;上海、宁波、广州、天津、青岛、大连、秦皇岛、深圳等8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在港口生产强劲增长的推动下,新一轮港口建设正在各地加快步伐。上海港、青岛港、天津港、大连港、广州港,以及位居内陆的重庆港都充分重视物流业发展,分别投入巨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并携手专业物流公司开拓物流市场。青岛港与铁行、马士基和中远集团签约,共同建造大陆沿海港口最大的码头合资项目;上海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如期顺利推进;大连港与日本邮船合作建设汽车滚装专用码头。

  口岸在发展现代物流中的枢纽优势进一步显现口岸是国际物流的集散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地方政府依托口岸优势,借助强大的外贸物流需求,在开发区、保税区发展相应的物流服务业,扩大了口岸的辐射力,使口岸成为现代物流的生长点和聚集区。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到2003年7月底,已有来自72个国家的6500家企业进驻经营,92000多员工在这里创业。其中被列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有85家,专门干物流运作的企业784家,物流网络延伸到全世界,来自物流服务的税收占整个保税区税收的20%以上。随着中国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港口下放地方、政企分开以后,港口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口岸物流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现代物流最为强劲的“增长极”。2003年,这些地区区域物流合作的趋势逐步加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CEPA触发珠江三角洲物流新的整合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相继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意味着内地对港澳地区提前实施加入WTO承诺,也是“大珠三角”物流区域更紧密合作的新机遇。香港作为世界性的物流枢纽,一直是广东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处理的集装箱有70%来自广东或华南地区,广东22%的外贸业务来自香港。粤港物流合作由来已久,从1993年和记黄埔的加盟,到深港两地24小时通关,双方不断探索互利双赢的模式。2003年2月,深圳机场(集团)公司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再度携手,签订了深港机场合作框架协议书,为两地机场组成策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发展机场业务铺平了道路。

  CEPA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公司以独资形式在内地提供相关的货运分拨和物流服务,包括道路普通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服务和有关信息咨询业务、国内货运代理业务,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和运作物流业务。随着关税下降,转口贸易货物数量上升和CEPA正式实施,已有多家香港货物运输企业申请并获准参与内地运输市场经营,许多粤港澳物流合作项目启动。

  “长三角物流圈”提到议事日程截至2003年,全球最大的20多家班轮公司已进驻上海口岸,境外航商在上海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的已有100多家,货运代理2500多家,200多家跨国公司成立了采购机构。如何促进长江三角洲物流一体化发展,被提到议事日程。2003年8月,苏浙沪三地物流主管部门齐聚杭州,一同探讨“长三角物流圈”有关事宜。会议决定,建立长江三角洲物流合作联系制度,实现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的突破、行政区划禁锢的突破,打破各种疆界与壁垒,实现“无障碍物流”“无缝隙服务”,促进长江三角洲物流走在全国前列。

  环渤海物流逐步向“东北亚经济圈”融合环渤海地区紧邻日韩东北亚经济圈,背靠东北和华北广大腹地,有着无可替代的物流优势,这里成为日资和韩资企业登陆中国的首选地。韩国三星在天津投资设立的企业已有17家之多。其他知名的日韩企业,如丰田、富士、爱普生、大宇重工、大显手机等纷纷在环渤海地区落户。在烟台,韩国资本开办的独资、合资企业达2500家。这一些企业成为当地物流公司重点开发的客户资源,许多物流项目已实现成功运作。天津空港开设国际航班的航空公司有国航、大韩航空、全日空和日航等4家。以快递和空运代理起家的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在前3家中的货运量均居第一位。在大通天津公司的物流客户中,以韩国三星电子集团为代表的电子类企业占据主流。积极融入东北亚经济圈,在东北亚物流中发挥更大作用,是环渤海物流发展的明显趋势。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公路36444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639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164公里,增建铁路复线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615公里;新开工建设中级以上泊位199个,其中深水泊位127个;建成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5个,新增吞吐能力8220万吨。这些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缓解了交通压力,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物流园区(中心)建设承接2002年物流园区发展热情较高的势头,2003年,在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物流园区建设进展比较快。通过对已收集到的2003年近50个冠名为物流园区(基地)项目看,物流园区的功能大致涉及两大方面,一是经济中心城市(包括工业生产、商贸流通、港口等类型)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基础功能,主要是通过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管理中心而反映出来;二是依托基础功能的物流服务功能,最大的作用是提供满足城市居民消费、企业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物流服务。中国现有物流园区,可大致分为区域物流组织型、商贸型、运输枢纽型和综合型物流园区几种类型。从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看,主要有政府投资或政策支持下的开发和建设模式和企业合资、合作的开发和建设模式。

  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依托运输组织枢纽进行布局;二是依托交通枢纽进行布局;三是依托制造业基地进行布局。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相当数量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保税区等形成了规模,逐步成为自身具有配套生产能力,或者成为进出口加工工业的制造中心,对规模化的物流服务与组织需求较大。因此,许多物流园区依托这些产业集中地进行布局,以便为制造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等的物流组织与管理提供便捷的服务。如苏州现代综合物流园区、顺德保税物流基地、南昌进出口物流园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等。

  2003年,各物流公司加大力度,投资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如,大田在毗邻上海的昆山市陆家镇东部工业园区,着手建设陆捷士国际商务与物流服务中心,首期投资1500万美元,总投入约4500万美元;中储近年先后投资3亿元,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近20万平方米,上海、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四川、湖北、南京、青岛等地分公司的仓储设施水平大幅提升。

  物流信息化的新进展2003年非典考验了中国物流系统的应变能力,业界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制造业物流趋向一体化管理。制造业的信息化更多地关注产前产后的流程整合与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在许多企业中得到重视。特别是冶金、汽车、家电等行业的信息化项目,都把工作重点放在采购、分销和物流配送等环节上。例如,TCL公司正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通了原先各自为政的各个供应链环节,建立起一个支持一直在变化的销售管理结构和多元产品的一体化物流管理平台,库存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2.商贸业物流引入供应链管理。商贸企业在连锁化进程中,把信息系统的建设作为“生命线”。“同仁堂连锁管理系统”以E6信息平台技术为支撑,将传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结算等环节,按照科学的方法及手段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大大降低了采购、物流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山东三联电子建立“物流与电子商务平台”,上游连接了海尔、厦华、LG等50余家家电制造商,下游连接了全国上百家分销商,初步建立了承上启下的综合运营支撑平台,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系统为核心的供需链体系。

  3.第三方物流重在资源整合。传统物流公司向现代物流公司发展,除了体制上的变革之外,最主要的措施是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供跟踪服务,如中外运、中铁等。第三方物流信息化也有很大发展。如宝供、大田、大通等。

  4.各类物流基地(园区)信息系统平台的成功案例丰富起来。如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云南关通货运站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一方面使货运供求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起来,可以及时发布、随时查询、快速成交;另一方面则通过信息化实现了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创造了多方赢利的局面。

  5.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项目取得明显进展。例如电子通关、医药监管、交通收费等系统都取得了区域性、局部性成功,为全国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6.针对中小物流公司低价、适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已经推出。例如,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自行开发和应用的物流信息系统,既具有成本低、简明实用的特点,也伴随企业的发展一直在改进,在信息的跟踪服务和数据挖掘应用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成为物流领域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物流标准化的新进展1.成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3年,经过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和多方协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两个有关物流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在中国系统开展物流标准化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物流信息以外的物流基础、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物流信息基础、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安全、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应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秘书处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这两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

  2.物流标准化研究和制定方面成绩非常显著。一是制定了中国的物流标准体系框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及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标准;二是针对当前中国物流设备、物流作业以及物流系统的建立等尚未规范化,非标准化的物流装备、设施、信息表示和信息交换仍然相当普遍的现象,制定了《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三是物流信息标准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一批实用的物流、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相关行业标准出台,一些重要标准文献如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指南、物流标准化体系研究正在制定之中;四是对物流标准化的研究深入进行,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关于“现代物流信息标识体系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物流公司分类标准的研究”等。

  3.企业热情参加物流标准化。首先,企业热情参加标准的制定。如中储物流在线有限公司已经制定了《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物资银行》《物流仓储业务服务规范》等标准。其次,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积极采用物流标准,提高物流效率。如杭州华商集团有限公司为提高自动化管理的程度,建立国内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准备使用ITF-14条码进行分拣和配送。上海联华超市也在积极建立基于条码应用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再次,企业对物流技术标准和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呼声日益强烈,参与制定和推广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建设从无到有2003年,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指导推动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物流业基本统计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根据现有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测算出反映中国物流发展的基本统计数据。这套数据便于从宏观上衡量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同国际同行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数据发布以后,在行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主办单位和部门正在完善相关的指标解释,并制定物流行业统计制度。

  物流科学技术进步一是IT企业快速进入物流领域,如北京用友、招商迪辰、中软冠群、快步易捷、汇杰国际、甲骨文软件、北大方正、新加坡电脑、上海亿马等等,为物流公司与企业物流设计物流信息平台。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在2002年评选物流信息化优秀案例工作的基础上,2003年又评出10个优秀案例。二是物流设施、设备的制造水平有所提高。在2003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亚洲物流设备展览会上,展出的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制造的物流设施相当一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起了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三是科技部批准设立了全国物流行业的最高科技奖,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奖”,2003年首次开评,评出科技进步奖14项,科学发明奖1项。四是科技部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作为“十五”重大攻关项目,有的已完成,开始产生示范效应。在科技部主办的2003北京国际现代物流技术大会及展览会上,5个现代物流优秀典型模式得到推广。分别是,成都市新都农村医药配送模式、口岸物流信息平台模式、三联集团供应链模式、苏州物流园区模式和上海海鼎信息化模式。五是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已把物流列入现代服务业的专题规划内容之一。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起草的“物流服务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已报送有关部门。

  物流理论研究全国已有专业物流研究机构30多家,另有许多研究、咨询机构涉及物流研究。这些机构与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与调查分析,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特别是有关物流基本概念、物流公司、物流成本、物流规划与政策、物流园区和物流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都有新的进展。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物流发展的实际在做的工作起了非常大作用,如关于物流公司分类的研究、物流统计信息体系研究和标准化体系研究等。由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对一年来的优秀物流论文进行了评选表彰,共有85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30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从2001年创办的“中国物流专家论坛”,2003年举办了两届。特别是第六次论坛有关“物流园区”的讨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一年来,由中国物资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出版部门出版了几十部优秀教材与科普读物,一些专著也出版发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编的《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坚持按年度出版,权威性不断增强。

  物流人才培养2003年,全国已有47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有7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课程,已初步形成从职业高中、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劳动部已发布“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在全国启动物流师(包括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助理物流师)的培训、考试与认证工作。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引进了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的国际物流资质认证体系,英方向中方提供四个级别的职业资格系列证书。中国仓储协会等也开展了物流人才培训工作。

  外资物流公司快速扩张2003年2月,DHL以5250万欧元购入中外运5%的权益,成为中外运最大的外国战略性投资者。10月,DHL宣布在未来5年内,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将向中国市场新增投资2亿美元。3月,APLL(美集物流)与联想控股合资组建的志勤美集科技物流公司挂牌,联想控股、APLL分别占51%、49%的股份,注册投资的金额为1400万元,致力于为IT领域的客户提供网络化、多功能、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2003年,EXEL(英运物流)坚持不懈地拓展业务网络,通过分享最佳示范行为,将EXEL全球领先的管理和操作方面的知识技术引入到中国,并将继续在人力资源方面投资。UPS中国区业务在2002年保持四成上涨的速度之后,2003年又超过上年。日本物流公司追随制造企业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相继在中国设立物流配送中心,为在华日资企业和日本公司可以提供采购和物流服务,形成日资体系的配套产业集群。

  外商投资成倍增长根据中国加入WTO承诺,从2003年12月开始,外资已被允许在合资公司中占大股;不晚于2004年12月10日,外资将被允许设立独资物流公司。随着物流市场开放,外资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据交通部提供的数据,2003年,外商投资中国道路运输业共57个项目,其中53个获批。合同金额7.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3.78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倍和2.18倍。

  2003年,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不胜枚举。7月30日,保利集团与佐川急便联手投资1000多万美元,在深圳成立保利佐川急便有限公司;11月,北京京泰实业有限公司、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日本佐川急便株式会社共同投资组建的北京住商佐川急便物流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川崎汽船、日本邮船分别与中海集团、大连港等公司进行了汽车物流合作项目;卡特彼勒物流宣称,将在中国针对目标客户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老牌货代企业万络环球,也宣布加大对中国物流市场的投入;欧洲物流公司捷富凯宣布与大田集团联姻等等。有理由相信,外资投入中国物流业的新高潮已经到来。

  国际区域物流合作取得初步成果在全方位开展国际物流合作的基础上,2003年中国与四周的国家的区域物流合作都有新的进展。总理在中日韩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晤时,分别提出减少物流环节非关税壁垒,建立物流合作机制。在中日韩东北亚物流合作方面,中国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就托盘标准体系和共用系统建设坚持定期磋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与东盟地区的物流合作方面,中国提出的中国—东盟交通合作的六项新倡议,得到各国积极回应;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谈判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基本竣工。在与中亚地区的物流合作方面,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上,与31个成员国就《亚洲公路网政府间协定》达成一致。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物流合作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亚太物流联盟的重要成员,热情参加工作,发挥了重要影响。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对物流发展的推动2003年与物流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在推动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方面有新的举措。如,国家发改委把“制定全国物流发展规划,指导物流业发展”的相关联的内容写入“三定”方案,《中国物流发展纲要》的编制工作继续推进,相关的物流产业政策已上报国务院,对现代物流重点项目继续给予贴息贷款扶持。商务部成立以后,对现代物流工作相当重视,特别是对商品流通领域的物流服务进行了专题研究。交通部确定8家企业为现代物流试点企业;铁道部对专业运输公司进行体制改革;民航总局对航空物流全面部署;信息产业部对物流信息化的关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的协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物流财税问题的关注;国家统计局对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指导推动;海关总署对提高通关效率提出的政策措施;科技部、教育部、劳动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对现代物流的重视与支持,都是前所未有的,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地方政府对物流发展的推动继前几年各地政府普遍制定出台物流规划,明确发展现代物流的方向之后,2003年各地对物流发展的推动,侧重于针对具体问题,出台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浙江省出台《现代物流发展纲要》,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现代物流办公室”,形成了经常性的联系和协调机制。对物流公司遇到的具体问题,由办公室出面协调解决,深受企业欢迎。天津市成立了“物流管理办公室”,推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综合政策意见》。厦门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厦门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扶持重点物流公司和重点物流项目的有关政策措施。深圳市在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出台了《关于加快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审批速度的若干意见》和《重点物流项目认定试行办法》等。2003年,在已经制定物流规划的省市,绝大多数把工作重点放在政策的调研、制定和协调落实方面。

  从国内已经出台的关于物流发展的政策看,主要内容有工商管理政策、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快速通关政策、改善交通管理政策、技术标准政策等几个维度。这些都是改善环境,发展现代物流迫切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其他省市也有借鉴作用。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总体设计的指导,特别是港口建设和物流园区建设需要统筹协调。

  2.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主要反映在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

  7.市场秩序不规范,突出反映在货运的普遍超限超载和不合理的收费制度上。

上一篇:【48812】晋中国家农高区:科技助力 领跑现代农业
下一篇:方解石磨粉机怎么选?磨粉的流程是什么?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