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中科电气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m6米乐网页版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3-10-08 02:46:37
产品详情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锂电负极业务处于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行业上游关键材料领域,终端市场主要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储能市场、消费数码市场等。终端市场的快速地发展造就了锂离子电池及其负极材料巨大的市场需求。首先,从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方向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2022年,国家政策持续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导向与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仍旧强劲,在市场规模和发展质量方面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2年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政府机构将带头采购”等鼓励举措。2022年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至2023年底,继续予以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路权、牌照等支持,与此同时,建立新能源(001258)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用市场化办法促进整车企业优胜劣汰和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建设充电桩,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予以支持。各省市也在2022年相继发布政策从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产业配套发展方面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此外,欧美等国也在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投入上持续发力。根据欧洲部分国家公布的2022年电动汽车补贴方案,德国每辆纯电动汽车2022年的平均补贴金额已从2021年的约4.3万块钱提升至5.0万—5.8万元人民币;法国对每辆纯电动汽车的补贴最高可达约8.6万元人民币;荷兰则为每辆价格低于约32.4万元人民币的电动车补贴3.2万元人民币;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和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近些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从电池及基础设施的研发到2022年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同时,绿色低碳运输理念和方式已深入人心,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在全世界内已被广泛认可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逐步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消费习惯已逐渐形成。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2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其中纯电动车产销分别完成546.7万辆和53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3.4%和8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8.8万辆和151.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4.1%和151.6%。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由2021年的13.4%提高至25.6%,预计到2025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渗透率有望接近45%。另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065万辆,同比增长63.6%,其中,纯电动汽车为789万辆,增长68.7%;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274万辆,增长50.8%。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2,542.2万辆和5,212.0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在2030年超过50%。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带来锂离子电池巨大的市场需求,据EVTank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锂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660.8GWh,同比增长97.7%,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其次,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应用方向还包括储能和消费数码领域,其中储能产业在市场需要和政策利好“双轮驱动”下,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22年初,国家能源局正式对外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对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目标和实施路径进行部署。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逐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该项政策将加快推进储能市场化进程。此外,欧洲能源危机、全球加速碳中和进程等因素推动全球储能市场井喷,户用储能需求迎来大爆发,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速达170%,其中户用储能领域爆发式增长,出货量达25GWh,同比增长超3倍,成为储能增速最大的细分应用领域。另外,消费类锂离子电池起步较早,已历经相对完整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周期,目前步入成熟阶段。2022年,受经济提高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终端需求没有到达预期。但随着以柔性电池、高倍率数码电池、高端数码软包电池等为代表的高端数码电池领域、可穿戴设备、无人机、高端智能手机等细分市场带动,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终端应用场景多元化扩展,会带动消费电池行业前景向好,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全球消费锂电池需求量2025年将达125GWh,复合增长率为9.5%。

  最后,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的结束以及国外锂电产业本土化政策的生效,将对锂离子电池市场及其负极材料市场带来阶段性影响以及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规定: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由此致使部分消费者消费提前,对锂离子电池市场及其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带来阶段性影响。此外,欧美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产业的本土化发展的新趋势正在加速,2023年1月正式实施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加强电池的本地化制造,鼓励供应链向本国及盟国转移,对动力电池及关键矿物质设置限制条款。2022年12月9日,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就《新电池法》达成临时协议,旨在使投放到欧盟市场的所有电池更具可持续性、循环性和安全性。立法首次规范电池“从生产到再利用和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适用于包括储能在内的所有电池。

  综上,在双碳经济、绿色发展理念的驱动下,以节能降耗、清洁环保为导向的新能源、新动力(300152)的发展的新趋势和速度日益强劲。锂离子电池作为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的代表,在动力、储能、消费领域加速渗透,造就了锂离子电池及其负极材料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37万吨,同比增长90%。同时,随着欧美锂电产业本土化政策的生效,将对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竞争格局带来影响,并推进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出海进程。

  公司磁电装备业务主要处于电磁冶金行业和锂电装备行业。其中,电磁冶金行业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特点为产品定制化居多,差异化、个性化较强,技术壁垒较高;市场的无序竞争加上成本上升使得利润空间被压缩;且由于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中国钢铁行业进入弱周期,出现成本高企、需求减弱、盈利下滑态势。同时,受供给侧改革和新基建政策的积极影响,钢铁行业保持生产智能化、绿色化、特钢化的发展的新趋势,致使相关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智能制造设备需求的增长,为电磁冶金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锂电装备行业是一个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客户壁垒以及设备厂商与应用厂商深度绑定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随着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锂电行业进入扩产热潮,锂电装备市场需求持续上行。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锂电负极业务基本的产品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使用在于动力类、消费类、储能类锂离子电池等领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四大组成材料之一,在提高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等方面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锂电负极业务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二十余年,是最早布局动力锂电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客户渠道资源,同时,具备负极材料全工序、全产线设计、建设、运营的工程化应用能力,在逐步的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可有效确定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此外,公司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艾奇逊石墨化炉,相较于传统石墨化加工产线具备电耗成本低、炉芯耗材费用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在国内锂电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技术上具有一马当先的优势。因此,公司锂电负极业务在动力锂电负极材料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锂电负极业务在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安徽等多地规划布局有生产基地。

  公司磁电装备业务涵盖电磁冶金专用设备、工业磁力设备和锂电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基本的产品为中间包通道式感应加热与精炼系统、连铸电磁搅拌(EMS)成套系统、连轧电磁感应加热系统、起重磁力设备、除铁器、磁选机、卷筒,以及锂电自动化电气控制设备、锂电材料除磁装备、立式高温反应釜等锂电装备,产品可大范围的应用于钢铁、交通运输、造船、机械、矿山、锂电等行业。

  公司磁电装备业务凭借产品线的完整程度、产品技术领先程度、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在行业内优势显著,电磁冶金专用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前列,稳居国内行业龙头地位,锂电专用设备在配套自身负极业务新增产线建设需求外,积极开拓对外销售市场。未来,随公司磁电装备业务围绕客户的真实需求不停地改进革新,产品结构一直在优化、扩展、延伸,公司磁电装备业务保持稳定的增长。

  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统一由采购部门负责,实行“以产定购、兼顾市场预测适度库存”的采购模式,进行采购过程精细化管理。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全部由采购部门通过对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的厂家进行充分比价后进行择优采购。公司新供应商的开发均需经过技术、品质、采购、生产等有关部门的资格审核检查,通过评审的才能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单》。每个年度,公司从产品质量,供货速度,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对合格供应商进行持续考核评分和分类,并在后续合作中对不同类别的供应商进行区别对待。

  公司锂电负极业务根据行业特性及主要客户群体较为稳定的情况,实行“按订单生产、兼顾市场预测适度库存”的生产模式和精益生产方式,依据与客户签订的合作协议及客户的采购惯例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磁电装备业务因用户对设备配置要求差异较大,规格与技术参数等指标均须按用户实际要确定,因此主要采取“按订单生产、单套量身定制”的生产模式,同时,部分标准化的工业磁力设备,在以订单为主的前提下,采用少量库存的生产模式,以提高对客户的真实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公司产品采用直销模式,其中锂电负极业务采取大客户紧跟战略,积极做出响应锂离子电池行业内客户的需求,加快自身技术和产品的升级速度;磁电装备业务经过多年的业务开拓,目前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大型冶金工程承包商均与公司成立了稳定通畅的业务关系。

  2022年,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实现营业收入525,675.04万元,同比增长139.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5,870.88万元,同比增长29.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417.27万元,同比下降0.35%。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情况概述如下:

  报告期内,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锂离子电池行业在动力、储能市场的广阔应用前景,推动了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契机。同时,2022年前三季度,受国际油价上涨、负极材料行业石墨化产能供给不足影响,负极材料原材料石油焦、针状焦以及石墨化外协加工价格持续上涨,负极材料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的成本上行压力和产能难以有效释放的局面,随着第四季度新建石墨化产能逐步投放,外协石墨化加工和负极材料的价格亦有所回落,负极材料产品全年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对此,公司积极探索供应链合作机制,保障原材料的供应;稳步推进负极材料业务的扩产建设,提高石墨化自给率;通过调整新能源材料事业部管理架构,完成向中科星城科技划转湖南中科星城、贵州中科星城、集能新材料股权事宜,整合内部资源,提升管理效率;聚焦主流客户市场需求,维持好现有战略客户的稳定合作,深挖潜力重点客户,全力以赴开拓国际市场,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开发韩国LGES客户;采取吸引人才团队、强化外部合作等举措,积极开发战略新产品、稳步推进前瞻性产品研制、一直在优化工艺技术水平,巩固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的技术优势。

  本报告期,锂电负极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95,818.23万元,同比增长157.40%;实现负极材料出货量12万吨、确认收入数量11.40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04.81%和93.24%;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另有77项正在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其中75项为发明专利、2项为国际专利)。

  报告期内,钢铁行业继续保持生产智能化、绿色化、特钢化的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公司紧紧抓住产能置换、节能环保带来的市场机遇,加大中高端电磁冶金专用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重点项目的执行和进度追赶。同时,密切配合自身锂电负极产能扩建需求,优化完善锂电自动化电气控制设备、锂电材料除磁装备、立式高温反应釜等锂电专用设备的品类和产业化应用。

  本报告期,公司磁电装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9,856.81万元(不含与控股子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8%;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另有46项正在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其中32项为发明专利、1项为国际专利)。

  2022年,公司依据行业发展和客户的真实需求情况,加强产业链合作,全方面推进产能布局。报告期内,(1)计划在四川甘眉工业园建设“年产1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其中包含年产13万吨负极和10万吨石墨化产线)计划在甘肃兰州新区与重庆弗迪合作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3)布局上游原材料,控股海达新材料,计划在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粉体生产基地项目”,进一步保障原材料供应。上述投资项目是公司产能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大公司锂电负极业务规模,适应未来行业发展和客户的真实需求,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适应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行业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了筹措新增产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公司发展的策略的资金需求,公司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取得较大成效:(1)公司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股票发行和上市工作,募得资金总额22.0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人民币2,458.43万元(不含税)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21.81亿元;(2)公司加大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成功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宁德时代(300750)对公司子公司贵安新区中科星城认缴投资2.8亿元,共同实施贵安新区“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重庆弗迪设立合资经营公司,其中重庆弗迪认缴投资3.5亿元,共同实施兰州新区“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公司锂电负极业务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及工程化应用能力:石墨粉体加工技术、热处理工艺和石墨复合技术业内领先;新型负极材料从材料、工艺到性能评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艾奇逊石墨化炉,相较于传统石墨化加工产线具备电耗成本低、炉芯耗材费用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在国内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技术上具有一马当先的优势;具备负极材料全设备、全产线设计、施工、运行的一体化建设和运营能力,自行设计建设的负极材料产线自动化水平业内领先。同时,公司锂电负极业务成立了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拥有国内先进的负极材料物理性能检验测试、半电池、全电池等电化学性能检测的研究设备,并配备有粉碎、分级、烧结、包覆等试验生产线。此外,公司还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与湖南大学建立了炭素新材料研究实习基地,拥有“湖南省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 、获得“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工程中心”、 “长沙市科学技术创新基金”等政府支持科技项目。公司磁电装备业务以磁电应用为领域,电磁冶金技术为核心,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了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平台;创建了相对完备的电磁冶金数据库;健全了一套成熟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并借此不断巩固和加强了在电磁冶金行业的领先优势。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含全资子公司)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成果160项(其中发明专利74项),软件著作权42项,正在申请的专利123项(其中107项为发明专利,3项为国际专利)。公司核心管理人员、核心研发人员和核心销售人员,在业界具有十余年的丰富经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对行业发展现状、行业风险、行业机遇、市场需求都有着深刻的了解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因此能准确把握公司的战略方向,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同时,公司成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与高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实习基地,保证了公司后续发展的人才需求。另外,公司为吸引和稳定突出的专业人才,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确保核心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长期稳定。

  公司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多年来优秀的自主研发能力、精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为公司积累了众多大客户的信任,也为公司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赢得了主体地位。锂电负极业务,公司与比亚迪(002594)、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300014)、瑞浦兰钧、蜂巢能源、ATL等国内知名锂电池厂商有着良好稳定的合作。公司除继续深化与现有主要客户的合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行业内优质新客户,并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公司已与韩国SK On等保持长期合作,并于报告期内成功开发了韩国LGES客户,其他海外客户的开拓正按计划进行;磁电装备业务,公司与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大型冶金工程承包商建立了稳定通畅的业务关系,电磁冶金专用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超60%,处于行业龙头地位。

  公司协同发展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为技术协同优势,由于公司磁电装备业务在磁力分选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化应用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能为锂电负极业务的杂质分选、材料提纯需求和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公司磁电装备业务与锂电负极业务可协同开发出适用于锂电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自动化电气控制设备、磁分选设备等锂电专用设备,在提升公司锂电负极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同时,扩展公司磁电装备业务的应用领域,切入锂电装备行业;二为业务协同优势,公司磁电装备业务拥有较强的电磁转换和电电转换技术,该技术能运用于储能设备中的充放电装置和系统,生产该产品需要与储能电池客户进行技术磨合和沟通,而锂电负极业务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下游应用方向涵括储能领域。因此,公司可借助锂电负极业务稳定通畅的营销渠道,尝试向储能领域的电流控制及相关产业市场进行布局,培植新业务。

  公司子公司湖南中科星城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二十多年,是最早布局动力锂电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具有动力锂电负极材料先发优势,目前基本的产品集中在动力类锂电负极材料(包括应用方向为新能源汽车的大动力及电动摩托车、电瓶车类的小动力),未来,随公司锂电负极产品结构的不断丰富,在消费类和储能类锂电负极材料市场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全球碳减排已形成共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成为趋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储能市场保持高景气度,带动锂电材料出货大幅度增长。据EVTank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55.6万吨,同比增长71.9%,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同比增长84.0%达到143.3万吨,同比增速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据EVTank预测在下游锂离子电池需求量的带动下,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331.7万吨和863.4万吨。

  当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两大类,其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各项性能更为均衡,比容量和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已经比较接近且循环、倍率、高温性能更优,在下游应用更广泛。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大,新建产能持续释放,市场占比有望逐步扩大。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2022年负极材料出货中,人造石墨市场占比高达84%。

  电池产品迭代更新、材料体系同步升级。首先,硅基负极材料具备较低的电化学嵌锂电位,不存在析锂问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以及储量丰富等优点,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地发展加速高能量密度电池发展进程,硅基负极材料是很具有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2022年,硅基负极材料占比整体负极材料份额增速明显,增长近3倍。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2025年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达到20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渗透率也将从1.5%提升到7.1%。

  另外,硬碳负极材料具备更多的无序结构、更高的缺陷浓度、更高的杂原子含量和更大的石墨层之间的距离,以及更封闭的孔隙结构,这有利于为钠离子提供更多的储存点和扩散途径,此外,低成本、可持续性和制备更简单的特性也为硬碳负极材料实现商业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硬碳材料成为钠离子电池中的主流负极材料,并随着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据EVTank预测,到2025年预计硬碳负极材料的需求将达到7.66万吨左右。

  近年来,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产业链蒸蒸日上,其中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原材料,吸引大量企业裹挟资本涌入新能源赛道,同时,传统负极材料企业产能不足亦纷纷投资建设一体化项目提高产能,随着在建产能的逐步释放,负极材料行业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和竞争加剧的风险,但打通石墨化、碳化及原材料各环节,拥有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布局,具有客户积累和技术底蕴的企业将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赢得长远发展。

  欧美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产业的本土化发展的新趋势正在加速,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加强电池的本地化制造,鼓励供应链向本国及盟国转移,对动力电池及关键矿物质设置限制条款。此外,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为使投放到欧盟市场的所有电池更具可持续性、循环性和安全性,就规范电池“从生产到再利用和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立法。因此,随着欧美锂电产业本土化政策的生效,将对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竞争格局带来影响,并推进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出海进程。

  公司锂电负极业务的竞争对手最重要的包含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尚太科技(001301)、东莞凯金等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专注于锂电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多年,是最早布局动力锂电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在动力锂电负极材料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公司产品品种类型丰富、品类完整,相关这类的产品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蜂巢能源、SKOn、LGES、ATL等行业内、国内外有名的公司。据EVTank统计数据,2022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国内行业排名上升至第四名。随公司产品结构一直在优化,产业链布局逐渐完备、一体化产能及销售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在锂电负极材料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磁电装备业务电磁冶金专用设备与钢铁行业紧密关联,钢铁行业的市场波动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需求,电磁冶金专用设备制造是典型的下业需求拉动型行业。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钢铁行业提出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的目标。国家相关部委逐渐完备政策以推进钢铁行业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未来钢企之间的竞争也由成本竞争转向总实力竞争,绿色、环保成为钢企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目前,为适应钢铁行业结构升级,钢企纷纷进行低碳和低能耗规划,在技术改进、循环经济、氢冶炼、环境改造、生态打造等全方位进行绿色转型。因此,钢企对相关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智能制造设备需求的增长,为电磁冶金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电磁冶金专用设备行业是一个集中度相比来说较高的行业,目前在国内外市场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国际上的瑞士ABB、意大利DANIELI-ROTELEC和国内的科美达等三家;在工业磁力设备领域,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沈阳隆基、山东华特、鸿升科技、大力神、科美达等企业。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公司主要优势体现在独特的技术和存在竞争力的价格,在国内市场的售后服务也更为及时和完善;劣势体现在品牌认同程度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及竞争对手。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在产品线的完整程度、产品技术领先程度、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依据公司对钢铁企业连铸EMS市场招投标情况的统计,公司连铸EMS市场占有率超60%,处于国内行业龙头的地位。

  此外,磁电装备业务锂电专用设备与新能源锂电行业紧密关联,是一个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客户壁垒以及设备厂商与应用厂商深度绑定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随着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锂电行业进入扩产热潮,锂电专用设备市场需求持续上行。

  一是聚焦资源,立足锂电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坚持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推进产业链整合,力争成为全世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先品牌;二是以磁电应用为领域,电磁冶金技术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电磁冶金行业的一马当先的优势,并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磁电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在磁电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做中国磁电技术革新的领头羊;三是以现存技术资源和装备制造能力为基础,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提升产品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向高端制造业进军。

  公司将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积极开发战略新产品、稳步推进前瞻性产品研制,实现负极材料性能提升和降本增效,同时,巩固现有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布局未来新兴市场。一是继续围绕快充高倍率、高能量密度、超长寿命、超高的性价比等负极材料产品,快速推进产品研究开发、优化和迭代。同时,推进现有硅基负极材料和新型碳材料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工作,持续推进钠电所需的硬碳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二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从原材料组分分析、颗粒结构设计、极片工程学等角度开展深度探索,为负极产品的前沿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为下一代量产的主流负极产品奠定技术和工艺储备;三是集中力量服务战略客户,确保动力市场行业优势地位,加大储能市场拓展力度;四是加大资源投入,全力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地推进出海各项工作,提升锂电负极业务海外销售占比。

  继续加大感应加热类产品的市场推广,稳固电磁搅拌主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持续挖掘增量空间;充分的发挥磁电装备和锂电负极业务的协同优势,加大锂电装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在支撑公司锂电负极产线低排放、低能耗、智能化升级的同时,努力开拓锂电装备对外销售市场。

  2022年,公司稳步推进云南中科星城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贵安新区中科星城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兰州新区“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四川甘眉“年产1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等新增产能项目的规划及建设,致力于打造成低排放、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的绿色智能示范工厂,为实施负极材料海外本土化战略做好准备。

  公司现有新能源材料事业部和磁电装备事业部,2023年,公司将继续围绕集团层级架构,完善事业部的管理运营机制,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公司将继续深化SAPERP以及相关业务应用信息化建设,为企业业务扩张和运营绩效体系提供信息化、数字化的决策支持;公司将继续加强管理团队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长效激励机制,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23年,公司一方面将充分的利用上市公司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多样化融资手段,确保公司实施发展的策略的资金需求,逐步提升锂电负极和磁电装备业务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充分的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优势,进行优秀人才的引入,支撑公司长远战略的实施。

  由于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吸引大量资金和企业涌入新能源赛道。同时现有锂电负极生产企业纷纷扩产建设一体化项目、提高产能。随着在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若未来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数码等终端市场需求没有到达预期,行业也许会出现结构性、阶段性的产能过剩的风险,可能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政策与公司锂电负极业务的未来发展紧密关联。近年来,我国多部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从发展规划、消费补贴、税收优惠、科研投入、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多个角度,构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公司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国家宏观政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若发生重大变化将对锂电负极业务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3、产品升级和新兴技术路线替代风险

  锂离子电池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积累,工艺水平趋于成熟,锂离子电池技术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是市场主流技术。但随着国内外科研力量和产业资本对新能源、新材料应用领域的持续投入,若新型电池材料或新兴技术路线快速成熟,商业化应用进程加速,而公司不能快速对公司产品做升级或研发进度没有到达预期,又或对新兴技术路线的技术储备不够充足,则可能对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净额16.63亿元,主要为公司规模增大,营业收入增加所致。虽然目前公司成立了客户信用管理、应收账款回款管理等相关制度,以此防范应收账款回款风险。且公司的客户大都是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大型有名的公司,信用状况良好。但未来,随着未来公司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应收账款余额将可能进一步提升。若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前景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导致公司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没办法回收的情况,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公司产品负极材料的原材料主要为石油焦、针状焦等焦类原料,其价格受石油等基础原料价格和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若未来原材料价格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公司未能及时优化产品技术减少相关成本或未能将压力转移至下游,将会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公司采用“按订单生产、以产定购、兼顾市场预测适度库存”的生产模式和采购模式,日常为保证产品交付速度,会依据需求预测对产品做一定的备货。但若遇到价格调整、客户的真实需求变化、产品更新迭代等情形,将会导致公司面临部分存货跌价或产品滞销的风险。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立新能源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尚太科技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亿纬锂能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科电气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动力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宁德时代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信证券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上一篇:班组天地 像草原雄鹰一样一直专注、一直传承、拼搏……扎根草原的雄鹰班组
下一篇:磁选机给矿粒度过大对选矿有什么影响
相关产品
相关推荐